姓名:邵逸铧
班级:文化旅游学院25级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中高班
初审:王宏博
这个国庆假期,我第一次穿上了广东城际志愿者的红马甲,在花城街站与清城站的进站口,开启了人生的志愿初体验。作为一名通过校青协报名参与活动的大一新生,这段经历不仅让我触摸到城市交通的脉搏,更在服务他人中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成长。
一、从手足无措到从容担当:志愿岗位的实战课堂
在进站口执勤的第一天,面对潮水般涌入的乘客,我的大脑一片空白——有乘客急匆匆刷身份证失败、有乘客提着大件行李堵在闸机口、还有乘客询问去白云机场的换乘路线。所幸车站工作人员在活动前进行了专项培训,让我快速掌握了城际购票机操作、站点换乘逻辑、紧急事件上报流程等实用技能。有一位阿姨忘带身份证了,我及时引导她通过广州地铁APP进站,她连声道谢的瞬间,我突然理解了“以专业化解慌乱”的意义。
而在停止检票时拉起铁马、疏导滞留乘客时,让我学会了“柔与刚”的平衡:既要果断截流确保安全,又需用温和语气解释,甚至帮赶时间的乘客联系车站工作人员协调后续方案。
二、服务中的共情:看见“人”,而不只是“任务”
志愿服务的触动,往往藏在细节里。在清城站,一位老人家一直翻找证件,看样子应该是没带,于是我立刻带领他办理临时身份证明,进站前他握住我的手说:“现在的年轻人真是贴心啊。”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志愿者的价值不仅是引导客流,更在于让每个被匆忙世界挤压的个体,感受到被“看见”的温暖。
我也在观察中学会了“无声关怀”:帮小朋友提前开通绿色通道,甚至是对低头玩手机的乘客说声“小心台阶”等……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实则是“将心比心”服务哲学的具象化。
三、校青协:从“参与者”到“资源联结者”的蜕变启示
作为校青协资源部的新干事,这次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资源整合”对志愿服务的重要性。活动前,校青协与城际铁路团委的共建协议确保了岗位培训、保险保障、后勤支持的完善;活动中,实时沟通群组和轮岗安排,让我感受到组织的专业性与凝聚力。未来,我希望能发挥所长,协助链接更多社会合作机会,让志愿服务的触角延伸至更广阔的领域。
四、志愿者,青春的一抹亮色
五天的城际志愿经历,褪去了我刚开学时的迷茫与怯懦。当我脱下红马甲时,不仅收获了乘客们的微笑与感谢,更坚定了“成为一束光”的信念——这束光,来自校青协的平台托举,来自每一次真诚服务的累积,更来自内心对“助人者亦自助”的体悟。
未来,我将继续前行:在志愿活动中沉淀自我,在资源对接中拓展视野,用实际行动书写“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春注脚。因为,一座城市总会有一个角落需要我们的温度;而年轻的热血,永远值得为他人沸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