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研究动态
  •   >   正文
  • 研究动态

    我校讲座教授蔡禾教授主讲研究院第七期学术沙龙

    发布日期:2021-03-24    浏览次数:

    4月26日下午,由劳动关系与工会理论研究院主办的第七期“劳动与工会”学术沙龙活动在我校天河校区行政楼302举行。本期沙龙的主题是“体制转型与城市双重二元劳动力市场”,由我校讲座教授、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博士生导师蔡禾教授主讲。广东省总工会党组成员/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冯建华、广东省总工会研究室副主任吴国璋、广东省民营企业工会联合会副主席雷杰、中粮集团广东越伟房产发展有限公司工会主席左英、花都区公路养护所工会委员陈颖等广东工会实务专家和企业界朋友,来自学校各单位的青年教师及研究院全体人员二十余人参加了此次学术沙龙。

    沙龙开始,蔡禾教授首先说明,此次报告是中山大学2016年的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总结出来的。蔡禾教授指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存在两个体制性特征,从宏观视角看,其特征是劳动力市场的城乡隔离;从微观视角看,其特征是单位用人的编制约束。而经济体制的改革打破了这样一个劳动力市场的传统格局,宏观上城乡隔离被打破,微观上编制体制也在不断变化。

    蔡禾教授进一步阐释中国双重二元劳动力市场:宏观来看,城乡隔离的打破使得农民开始可以自由进入到城市的劳动力市场来寻求工作机会,但是户籍差异让他们只能获得相对较少的利益;微观看,在单位内的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编制内和编制外岗位在不同类型的组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中有着非常不同的表现。

    蔡教授对这种双重二元劳动力市场形成的原因进行了介绍。首先,中国人事制度改革处在新老劳动人事制度改革转换的过程中;这个转换没有完成,尤其是在事业单位。这就导致了同样一个单位里面,老人老制度、新人新制度这样的普遍现象。其次,单位在编制外的用人权扩大了,但是编制的约束并没有完全取消,因而有了在编与编外人员(企业中称正式用工与非正式用工)这样的双重二元结构。

    最后,蔡禾教授通过编制与劳动权益的实证研究,以户籍、编制为自变量,劳动报酬、社会保障、劳动合同、工会组织、劳动时间合成劳动权益指标、劳动权益指数因变量,建立多元回归分析模型,揭示了这种双重二元结构下员工待遇、权益和利益的差别。他强调,当下用工自主以及多种用工模式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并指出,在劳动用工领域要注意把握二元差别“转型过渡性”特征,要有“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不能损害劳动者的劳动权益、市民权益。

    沙龙结束后,与会老师从政府公共职能转变、职工代表大会有关代表身份条件约定调整、公务员聘用制改革、事业单位编制改革、工会工作改革创新等多维度交流如何在城市双重二元劳动力市场背景下维护职工劳动权益,不断提升职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最后,冯建华主任点评道:“研究院举办的学术沙龙是个很好学术交流平台,并希望这样的学术沙龙活动常开、常新、常在,形式应该灵活多变,不仅局限在本专业之内,还可以跨专业进行,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研究水平和质量。”对今天沙龙的话题,他也发表了一些个人的观点。他从“身份”对个人影响因素、国企工资总额管理制度、中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国情等剖析当下中国劳动力市场特点背后的原因,并从公共服务均等化、政府职能转变、非正规用工法律法规调整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提出职工队伍建设的思路,对下一步的研究提出方向,建议关注非正规就业群体研究,开展政策法律法规研究,建立向一线职工倾斜的激励机制以及与劳动成果挂钩的评价体制。

    自2018年10月份以来,研究院“劳动与工会”学术沙龙已经开展七期,教师们积极参与、踊跃发言,互相碰撞出了思维上的火花,激发了大家在各自学术领域上的灵感,开阔了眼界。参与沙龙的教师表示,学术沙龙活动为大家带来劳动关系与工会理论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拓宽了大家的研究思路,获益匪浅。

    (图\林玉婷 文\朱志惠 审核\周芳)


    Copyright © 2021-2025 版权所有: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