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至28日,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筑”梦乡村突击队深入清远市石角镇石岐村和白沙村,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乡村振兴实践活动。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以文化传承为根基、科技赋能为引擎、教育帮扶为纽带,通过多维度的服务内容,为石岐村的发展注入了蓬勃的青春活力。
一、深耕文化沃土:童心守护与村史传承相映生辉
突击队首站聚焦石岐村小学,开启了以“村史润童心 乡音传文脉”为主题的特色支教活动。启动仪式上,石岐村委书记林锦华深情寄语,强调了村史文化对于青少年树立乡土认同感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性。突击队员们巧妙结合建筑装饰专业背景,精心设计了“村史科普+讲解实务”融合课程。孩子们在突击队员的带领下,追溯村名历史渊源,聆听祖辈披荆斩棘的奋斗故事,并通过“小小村史讲解员”角色扮演训练,沉浸式感受家乡的文化底蕴,增强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图1:村史课堂
同日,在石岐小学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心理健康讲座。围绕“情绪管理”与“人际交往”两大议题,突击队员们运用情景模拟、互动问答等生动形式,引导孩子们掌握实用的心理调节策略。活动成效显著,获得校方高度认可:“切实提升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为构建和谐校园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2 心康知识普及
二、科技赋能规划:无人机勾勒乡村发展新图景
6月25日至26日,“筑”梦乡村队将科技力量带到了白沙村公园,开展了一场前沿的“无人机测绘与三维建模”实践。在环境艺术专业主任刘隽华的带领下,团队利用无人机进行全域高清航拍,获取精准的地形地貌影像数据。随后,借助专业软件,将二维航拍图像转化为高精度的三维数字模型,真实还原了公园的地形起伏、建筑布局以及植被分布细节。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团队对公园内标志性的天然石景进行了精细化建模,运用先进的图片转3D技术,复现了石材的独特纹理与质感,最终形成了兼具真实性与艺术美感的数字景观模型。这一成果为石岐村未来的建设规划、环境优化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和可视化蓝图。

图3 白沙村公园现场
三、非遗匠心传承与安全护航:一场有温度、有深度的教育实践
6月28日,针对暑期学生安全这一社会关切点,突击队精心策划并开设了“防溺水”与“性教育启蒙”安全课程。课程采用真实案例分析结合自救互救实操训练,有效强化了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同步进行的“阳光心态”品格教育活动,则通过趣味游戏和开放式讨论,潜移默化地向孩子们传递了友善、尊重、责任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家长对此次活动反响热烈,纷纷表示:“这样的课程让孩子长了见识,更学了保命护身的真本事。”

图4 安全教育现场
突击队还将富有清远地方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英石艺术”引入课堂,组织了一场充满趣味的“英石碟景手工制作”活动。在突击队员的悉心指导下,孩子们学习英石碟景的布局构思与创作技巧,亲手挑选、摆放英石,制作出属于自己的小型石景艺术品。这一过程不仅让孩子们零距离接触了家乡瑰宝,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更在动手实践中深刻感悟到非遗技艺的魅力。许多孩子兴奋地表示,要将这份亲手制作的“家乡记忆”带回家,与家人分享。

图5 “英石蝶景”非遗文化课堂
四、校地携手:共绘乡村振兴长效合作新篇章
清城区石岐村委对“筑”梦乡村队此次系列活动的成效给予了高度评价与认可。未来,双方将在乡村空间规划、人居环境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等多个领域持续深化联动,积极探索“专业实践+社会服务”的融合模式,为乡村振兴战略在石岐村的扎实落地持续贡献高校智慧与青年方案。
此次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筑”梦乡村队的清城石岐、白沙之行,不仅是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在基层一线的生动实践,更是新时代高校履行社会责任、服务地方发展的一个鲜活缩影。他们以文化浸润乡土记忆,以科技赋能未来发展,以教育架起希望之桥,用实际行动将知识、关爱与创新的种子播撒在乡村沃土,为守护文脉、助力青少年成长、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贡献了不可或缺的青春力量。

图6:“筑”梦乡村队现场合影
图/文:“筑”梦乡村队
责任编辑:宋洁玲
初审:周敏
复审:赖志聪
终审:张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