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孙雯晴
班级:文化旅游学院烹饪工艺与营养一班
奖项: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省赛铜奖
初审:刘景辉
2024年12月,我作为团队成员参加了学校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并以“清甜移动方舱”项目荣获校金奖。随后,我们踏上省赛舞台,最终收获铜奖。回顾这段历程,从校赛的初试锋芒到省赛的砥砺前行,我深刻体会到创新不仅需要灵感的迸发,更离不开坚持的积累与团队的协作。
一、坚持创新:在反复打磨中寻求突破
项目启动之初,我们对移动冷链技术的理解仍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如何通过技术实现“田间原味”的高品质保鲜,成为我们面临的首个现实挑战。初期的多次试验中,移动方舱的控温精度始终难以稳定在理想区间,测试屡屡未达预期,团队一度陷入技术瓶颈,士气也随之低迷。
就在我们快要放弃之时,指导老师的一句话让我们豁然开朗:“创新,往往就藏在最后一步的坚持中。”我们重新振作,系统梳理国内外前沿冷链技术文献,积极向高校专家和企业技术人员请教,甚至连续两周驻扎合作农场,实地采集不同环境下的温湿度数据,反复比对和分析试验结果。
经过二十余次模块迭代与控制系统优化,我们终于攻克关键难题——通过引入智能环境感知算法,实现动态调节制冷与湿度的联动逻辑,显著缩小舱内温度波动范围,将整体保鲜稳定性提升百分之三十,真正做到了“从田间到舌尖”的原味守护。
这段历程让我深刻认识到,创新并非一蹴而就的灵光一闪,而是一场在反复实践中持续突破、在挫折中不断成长的漫长修行。
二、踏实备赛:细节决定成败
创新创业大赛不仅看重创意,更关注项目的可行性与完成度。从商业计划书的撰写,到路演PPT的排版,每一处细节都可能影响最终评价。在校赛准备期间,我们曾因过度强调技术参数而忽略市场分析,导致模拟答辩得分不高。好在指导老师及时指出问题,通过分工复盘和多轮互审,我们逐步完善了商业模式与财务预测部分。
进入省赛前夕,我们甚至对每一页PPT的字体统一、数据标注等细节进行了十多轮集中修订。这种对极致的追求,使我们在更高层次的竞赛平台上多了一份从容与自信。
三、团队协作:多元融合激发潜能
我们团队由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组成,涵盖文化旅游、冷链技术、市场营销等多个领域。初期的多元结构曾带来一定的沟通成本,但最终却成为我们的一大优势。例如,在拟定移动方舱的推广方案时,文化旅游专业的同学提出了将“田园体验”与“冷链服务”相结合,构思沉浸式品牌故事;市场营销的同学则设计了针对中小农场的轻量化合作模式。
在路演排练中,我们通过角色扮演相互“挑刺”,从语速节奏到肢体语言不断调整优化。正是这种彼此信任、互补所短的协作精神,支撑我们在省赛的高压环境中依然能够沉着应对。
结语:荣誉属于集体,成长归于自己
从校赛金奖到省赛铜奖,每一个名次的背后,是无数凌晨的会议记录、农场田埂上的汗水,以及团队争论后达成共识的微笑。我深刻体会到,创新不是孤军奋战,而是集体智慧的共振;创业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脚踏实地把理想转化为现实。
谨以此文,感谢指导老师与每一位团队伙伴。未来,我将始终以创新为舟,以协作为桨,在更广阔的天地中继续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