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我校积极响应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和“双百行动”号召,组建17支突击队300余名师生深入珠海市斗门镇多个村落,开展涵盖教育赋能、文化传承、产业升级、数字治理、生态环保、普法服务等多领域的实践服务。近日,在“青春聚力百千万,实践赋能共成长”珠海市斗门区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实践成果展示活动中,我校7支突击队获评“优秀团队”荣誉称号。南华学子将专业所学融入乡村沃土,为斗门镇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青春动能。
学前教育学院“童心同行”突击队在小赤坎村开展了为期13天的活动,通过乡村支教与国家资助政策调研,以青春力量为乡村教育赋能,为政策落地架桥。队员们投身教学任务,为小赤坎小学的孩子们精心打磨特色课程,非遗竹编、百米画卷绘家乡、草药香囊DIY、植物拓印以及创新融入非遗“泥鱼舞”,为乡村教育注入了“科艺融合、身心并育”的多元发展动能,初步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持续的“素质教育下乡”精准帮扶路径。更为宝贵的是,它实现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共同成长与双向赋能。团队带着乡村实践的温暖故事与青春担当,受邀走进《斗门会客厅》,在节目中分享公益支教、乡村调研等经历,传递乡村实践经验与温度。

支教夏令营
马克思主义学院“珠海斗门新马墩红韵传承”突击队在白蕉镇新马墩村开展为期4天的活动。团队围绕红色传承和移民精神的主题,面向村里留守儿童开设“村史小课堂”,采用游戏化教学和模拟讲解等方式培养“小小讲解员”,促进红色文化的代际传递,为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奠定基础。此外,队员们拜访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郭友兵工程师,聆听他关于“三个精神”的解读和励志的成长故事,进一步明确努力奋斗的方向。

村史小课堂
数字创意学院“数字造就梦想,创意绘出蓝图”社会实践队于黄金村开展为期10天的活动。团队通过“美育+乡村IP”的创新模式,打造独具特色的黄金村LOGO、IP形象及系列周边,为黄金村提供数字媒体和音乐美育技能服务。团队开展“黄金童行・七彩课堂”公益课堂行动,通过“环保创新+音乐美育”的融合课程,助力乡村美育发展与儿童全面成长;深入挖掘当地文化资源,举办“变废为美”环保展、色彩心理绘画展,推出为黄金村特色农产品打造的IP形象“黄金家族”周边,并首映师生原创歌曲《黄金村的歌谣》MTV。团队还与村党支部共建“数字媒体技术乡村服务站”和美育教学实践基地,为黄金村打造渔业文化样板村注入专业动能。

录制《黄金村的歌谣》
文化旅游学院青浪乡研队赴莲洲镇莲江村开展为期8天的文化生态调研实践活动。莲江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但部分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和开发。针对这一情况,团队围绕旅游路线精修、非遗活态采集、视觉资源建设三大核心任务,以优化岭南水乡研学路线和乡村企业调研为重点,完成《莲江山红色宣传史料集》《莲江村企业发展报告》。同时,团队全天驻守十里莲江生态廊道,围绕“水乡晨雾稻田”“非遗工坊展演”“村民劳作”三大主题进行素材采集,累计拍摄照片130余张、视频素材90分钟,构建“自然生态—人文活动”的立体化视觉数据库。后续,团队将继续推进研学线路设计、产品开发和宣传推广,确保调研成果落地应用,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展现青年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莲江村研学路线设计图
人工智能学院“红心向党,筑梦前行”红心实践服务队在乾务镇狮群村开展为期11天的活动。团队聚焦“数字赋能乡村振兴”核心目标,开发“云上智村”乡村治理小程序。队员们深入村委、走访农户,精准把脉乡村治理中的“堵点”“痛点”,依托人工智能、移动互联应用等技术,构建集村务公开、便民服务、信息通知、问题反馈、文化宣传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平台,实现“数据多跑路、村民少跑腿”,为“数字乡村”建设筑牢根基。同时,团队联合乾务镇总工会共同举办“AIGC时代会‘说话’:让AI更听你的”专题讲座,吸引了众多当地产业工人前来学习。

“云上智村”乡村治理小程序
数字商贸学院珠湾青云实践团在斗门镇开展为期14天的活动。团队创新采用“新媒体+电商直播”模式,通过直播带货、视觉设计、短视频等形式,破解当地农文旅产品“出山难”的困境,助力“御金球”荔枝、横山何叔公鸭扎包开展电商直播,最终累计实现成交额2.54万元,总观看人数超3万人次,最高记录创下单日成交额1.9万元的亮眼成绩。团队参与“‘荔’量同心·新阶联爱心行动”,线上直播御荔园将2520斤荔枝送往1800公里外的贵州湄潭的故事,吸引了超2万人关注,用“新农人”的方式传递温暖。团队还进行了清峦山民宿墙绘、设计斗门导览图与美食地图,优化乡村环境和游客体验。团队作为在御荔园成功运用“新媒体+”模式助力荔枝销售的典型案例,受邀参加斗门电台节目《斗门会客厅》采访。此外,团队还收到中共珠海市斗门区委统一战线工作部、御荔园、清峦山民宿等四封感谢信。

“御金球”荔枝直播
数智管理学院金鹰筑梦队十天深耕于白蕉镇,用“三维赋能”课堂点亮童心,以“双线传承”行动激活乡土文化,并开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主题调研活动。队员们从小托村的厨余垃圾处理站了解到小托村在环境整治与生态保护中的创新实践,这里的设施将日常厨余垃圾高效转化为有机肥料,既解决了垃圾处理的“老大难”问题,又为农田提供了绿色养分,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同时,在南澳村、虾山村与沙石村的实地走访、村民访谈与问卷调研中,队员们聚焦基础设施保障与基层治理效能等领域倾听基层声音。最后,队员们以“解剖麻雀”式的细致从村内信号覆盖差异、农家乐经营现状、养殖产业排污、公共设施维护、污水排放系统筹调研情况,将村民的直观感受转化为可分析的一手资料,为后续乡村建设优化方案提供真实民意参考。

师生们在村里调研
博雅教育学院星火社会实践服务队在斗门镇、井岸镇开展为期7天的普法服务活动,团队既是法治宣传的先锋队,也是反诈防线的构筑者;既是红色基因的传承人,更是产业振兴的生力军。7月7日,团队联合珠海斗门区司法局共同主办“法律明白人”专题宣讲会,吸引了129名来自各村镇的两委干部到场学习。7月11日,队员们于清晨集结于御荔园,积极参与“‘荔’量同心·新阶联爱心行动”—斗门对口帮扶贵州湄潭县爱心荔枝捐赠活动,既实现了消费助农与公益实践的有效结合,又深化了队员们的劳动教育与社会责任感。中共珠海市斗门区委统一战线工作部向我校团队发来热情洋溢的感谢信,对南华学子的无私奉献与贡献,致以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普法宣讲活动
从支教夏令营到农产品破圈,从基层普法宣讲到数字治理赋能,南华师生在这场“沉浸式”乡村振兴实践中,不仅用脚步丈量了国情乡情,更以青春智慧助力斗门镇“百千万工程”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效。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与斗门区的联动,强化项目培育与成果转化,推动高校智力资源与乡村发展需求深度融合,让“双百行动”的种子在斗门大地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来源:校团委
图/文:张一、相关突击队
初审:刘晓玲、方永航
复审:邱伟波、谢瑶
终审:余喜文